湖南宁远:油菜移栽正当时 农技服务稳产增收
时下正值油菜移栽时节,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各乡镇(街道)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。农户们抢抓晴好天气,有条不紊地开展油菜移栽工作,农技人员全程跟进指导,为实现油菜增产、农民增收筑牢根基。
时下正值油菜移栽时节,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各乡镇(街道)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。农户们抢抓晴好天气,有条不紊地开展油菜移栽工作,农技人员全程跟进指导,为实现油菜增产、农民增收筑牢根基。
“你这块地属于黏性土,目前还不具备播种条件,要抓紧组织机械开展整地散墒作业,不用盲目抢耕,避免因土壤偏湿造成烂种,影响出苗质量。”10月31日,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史召乡胡佃村的田间地头,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温春爽在为农户开展技术指导。
金秋九月,本是花生丰收季,河南多地却因遭遇了持续整月的雨水侵袭,导致花生迟迟不能采收。现在已是十月下旬,距离花生采收旺季已经推迟了一个月。土壤湿度过大,许多花生出现植株早衰、果实腐烂发芽等问题,导致众多种植户欲哭无泪。然而,使用“洋丰高富专”花生专用肥的示范田
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,端牢手中的饭碗,离不开坚实的耕地基础、持续的科技赋能和有力的政策保障。近年来,高要区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,以稳住面积、主攻单产、力争多增产为着力点,深入实施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在粮食生产领域交出一份亮眼答卷。
眼下正值丰收季,稻谷飘香,农机轰鸣,各地供销合作社发挥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、农产品流通等服务领域优势,搭建产销对接“快车道”,助力农民把“田间丰收”转化为“手中收成”。据了解,9月中旬以来,中国供销集团所属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累计调度2万余家基层为农服务
秋粮抢收,农机是关键“利器”。在安徽、湖北等地,中国供销集团所属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紧急调配1000余台套农机具,组建专业作业队伍,克服不利天气影响,保障秋粮收获。
眼下正值丰收季,稻谷飘香,农机轰鸣,各地供销合作社发挥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、农产品流通等服务领域优势,搭建产销对接“快车道”,助力农民把“田间丰收”转化为“手中收成”。据了解,9月中旬以来,中国供销集团所属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累计调度2万余家基层为农服务
秋风送爽,麦田里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播种季。对于广大农民朋友而言,这个秋播季不仅关系着来年的收成,更牵动着"粮袋子"的安全。农业专家针对今年气候特点,特别提出三点科学播种建议,为稳产高产保驾护航。
9月30日,《农民日报》刊文《贵州:“智”耕沃野 稳产增收有保障》,报道贵州各地积极推广优质品种、机械化作业、创新地空联动模式,提升单产和效率,确保秋粮丰产丰收。具体报道如下:
9月12日,平山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在两河乡开展线路巡视,为农户秋收用电保驾护航。为助力秋粮稳产增收,该公司成立了“网格化”的服务小分队走进乡村,开展“秋收送安全、送服务”等活动,向农用车司机发放安全用电宣传册,张贴提示标语,并及时了解农户用电诉求,持续做好
在四川省崇州,32万亩水稻近日迎来大面积收获。今年,当地以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为纽带,联合30家科研院所完成798个水稻品种试验示范,借助“良种良技”,水稻亩产比去年提升大约5%。
“以前小块地散在各处,耕、种、收全靠人工,现在连片成规模,农机一上啥都省事!”看着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,金泉镇村民李大叔笑着说道。近年来,金泉镇通过整合零散耕地、引进专业种植大户,全流程运用常规农业机具发展粮油规模化种植,破解“碎田难作业”难题,实现土地单产
张远征口中的“黑科技”是由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陈雨、罗健团队研发的“夏玉米小斑病绿色防控技术”。该技术通过科学整合叶面助剂、飞防助剂和微囊控释等创新手段,实现了农药减量、效果提升的双重目标,为黄淮海夏玉米产区的稳产增收送来了一剂“绿色良方”。
在四川省崇州,32万亩水稻近日迎来大面积收获。今年,当地以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为纽带,联合30家科研院所完成798个水稻品种试验示范,借助“良种良技”,水稻亩产比去年提升大约5%。
金秋九月,广袤田野一派忙碌的景象,各地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。秋粮产量占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,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。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,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进度过一成。今年各地农民的收成如何?近日,农视网记者了解了内蒙古、吉林、河北等地秋收情况。
眼下,兴义市的6万亩水稻已陆续进入成熟收割期。9月16日,经现场测产验收,位于万峰林街道乐立村的兴义市“稻-油”轮作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水稻最高亩产达1048.58公斤,贵州万峰福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的水稻宁香粳9号平均亩产达726.6公斤。
近日,工信部最新一期新车申报目录中,上汽通用五菱宝骏旗下全新中大型SUV——享境S9的申报信息引发广泛关注,作为五菱与华为合作的重要成果,享境S9基于天域架构L平台打造,标志着双方在辅助驾驶、智能座舱、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迈向新高度。
伴随着轰鸣声,一架架植保无人机在田间低空盘旋,喷头均匀喷洒出雾状药剂。通榆县农夫大田合作社经理李明介绍,一台无人机日均喷灌面积可达1500亩,不仅能精准控制药剂用量,还能通过北斗定位规划航线,避免漏喷、重喷,提高了生产效率,降低了人力成本,保障玉米健康生长。